近年来,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普惠园比例快速提升,许多民办幼儿园面临“生存难”的局面。关停成为不少园所不得不做的选择,而在幼儿园关停背后,“赔偿标准”则成了家长、教职工和园方之间最敏感、最具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多个地方发布了关于民办幼儿园关停赔偿标准文件之后,舆论更是分成了两派。
一方面,有家长强烈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制定更加明确的退费和转园安置方案。他们认为,孩子的学前教育不能像超市打折商品一样,今天有明天没,一旦关园,不仅耽误孩子成长,也增加了家庭的照料负担。退费标准不统一、时间不确定、押金无归属,常常让家长陷入“扯皮大战”。
另一方面,一些园长则直言难以承受高额赔偿压力。一位经营十余年的民办园园长在面对采访时说:“我们已经亏损好几年了,房租、工资、水电都垫着走。现在关门了,还要赔家长一大笔钱,谁来补我们这些年的投入?”她拿出地方出台的赔偿指导意见,上面列明:“如幼儿园无力继续运营,需退还剩余保教费,押金应全额退还,无法安置幼儿的,应协助协调入园。”可协助安置谁来执行?剩余学费怎么计算?这些问题都没有细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出台“民办幼儿园关停赔偿标准文件”时,往往是“建议性文件”或“指导意见”,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这也使得很多民办园趁机以“未明文规定”或“非强制标准”搪塞家长诉求,形成维权难、协调难的局面。
而对于教职工而言,关停意味着失业。文件中虽然提到“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但真正能拿到补偿的少之又少。没有社保、没有签署正式合同的“代课老师”或“临时保育员”,连仲裁都没有名义。
关停背后,政策空白、法律滞后、监管真空交织在一起,让本该温馨、启蒙的学前教育场所,陷入一场灰色的离场风波。真正的问题不是该不该赔偿,而是赔给谁、赔多少、谁来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