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革命歌曲的声音依旧回荡在人们的耳畔,从《红星照我去战斗》到《保卫黄河》,旋律虽老,却未老去。可一个被忽略的现实问题却在隐隐浮现:是人民在养活革命歌曲,还是革命歌曲反过来在“养活”一批人?
许多革命歌曲的版权,早已落入了一些音乐公司或版权机构的口袋。他们凭借着“传唱经典”的旗号,不仅收取高额授权费,还将其包装成文化符号,售出门票、卖出版权、拉来赞助。哪怕是一场红色合唱比赛,背后也往往有一整套商业操作在推进。这些歌曾属于战壕、田间和矿井,现在却频繁出现在收费剧场和VIP直播里。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让革命歌曲流传下来的人——基层文艺工作者、老一辈传唱者、甚至是仍然唱着《十送红军》的乡村老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他们唱得真诚,唱得动人,却唱不出商业价值。在资本的放大镜下,革命歌曲成了一门“可运营的生意”,而不是一门“可敬的信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唱着革命歌曲的人,在舞台上高唱“为人民服务”,在后台却签着天价合同。他们的“革命”只是表演,和卖唱、卖人设并无二致。革命歌曲一度象征牺牲和理想,如今却成为某些人打造“红色人设”的工具和跳板。
所以,“谁养活谁”这问题,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文化变现的现实,也是信仰与市场的交锋。革命歌曲原本是人民精神的结晶,如今却被包装成利润的容器。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革命歌曲还能不能唱,而在于:唱的人,还信不信自己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