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的沙漠与橄榄树之间,巴以战争的硝烟已飘散数十载。每一次冲突的爆发,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巴以战争是谁挑起的?”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但当我们深入历史的褶皱与现实的裂缝,会发现它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那一刻起,争议就已埋下。对犹太人来说,那是几千年流散之后的“复国”;对巴勒斯坦人来说,那是流离失所与领土被夺的起点。两个民族对一块土地有着截然不同的记忆与情感,而每次政治事件、宗教节日,甚至一场葬礼,都可能成为引爆冲突的导火索。
巴以冲突的挑起者,很少是单一事件或单一方。以2023年的暴力冲突为例,起初是以色列极端民族主义者试图进入东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穆斯林称阿克萨清真寺),激起了巴勒斯坦民众的愤怒。随后哈马斯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展开空袭反击。表面上似乎是哈马斯“挑衅在先”,但追溯根源,是东耶路撒冷不断扩大的犹太人定居点和对巴人家庭的驱逐所引发的累积不满。
以色列政府通常宣称自己是在“自卫”,而巴勒斯坦人则说他们是在“反抗占领”。国际社会也是众声喧哗:美国多次站在以色列一边,而许多阿拉伯国家与新兴国家则支持巴勒斯坦的抗争权利。究竟是谁挑起了战争,不同的立场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在信息传播日益迅速的今天,社交媒体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段视频、一条推文、一张照片,都可能在几小时内激起跨国舆论风暴,却往往忽视了冲突背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领土边界模糊、难民问题悬而未决、耶路撒冷归属争议、民族身份对立等等。
从历史教科书到现实战场,“挑起战争”的并不是某个单一领导人或组织,而是代际仇恨的积淀、国际政治的博弈、以及持续的资源与土地争夺。在这个迷局中,每一方都自认正义,每一次爆炸都在重复一个旧的问题,却难以得到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