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巴东县教育局卷入一场引发舆论热议的风波:有教师实名反映,该县教育局以“统一形象、便于管理”为由,要求下属学校强制从指定渠道购买矿泉水,甚至规定品牌和数量。此事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被网民称为“巴东县教育局强制买水事件”。
据知情教师透露,这种“统一购买”并非一次性行为,而是一种常态化、持续性的行政指令。每到开学季,教育局便下发通知,列明某品牌矿泉水的采购计划及价格明细,要求学校配合执行。有教师表示:“不买不行,名义上是自愿,实际上是摊派。”更有甚者,部分学校为完成任务,要求教师个人先行垫付资金。
在公众看来,这类行为已远超教育管理的合理范畴。不少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涉嫌行政越权甚至侵犯教师合法权益。采购是否必要、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而“必须买指定水”的背后,更暴露出部分基层教育管理者对行政权力边界的模糊与滥用。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形式主义与隐性摊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此。教师原本应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而现在却不得不应对这些与教育毫无关系的“任务”。某些学校甚至因“未完成采购指标”受到点名批评,致使教师背负沉重压力,师德建设也随之受到影响。
此次事件一经曝光,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彻查此事,厘清责任。有家长表示:“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知识,不是为了让老师帮忙推销矿泉水。”舆论的汹涌,既是一种愤怒的表达,更是一种对权力滥用的本能抵抗。权力应以服务为本,而不是成为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