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却能够准确地听懂周围人的语气和情感表达,甚至在听到熟悉的声音时,做出回应。那么,为什么小孩在很小的年纪就能够理解语言,却还无法开口说话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大脑对语言的学习并非一开始就依赖于说话。实际上,婴儿在母亲腹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外界的声音了,尤其是母亲的声音,这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婴儿的耳朵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包括母亲的声音、家庭成员的谈话、甚至是周围环境的噪音。这些声音逐渐成为他们对世界的第一种感知方式。
当婴儿出生后,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将这些早期听到的声音与情感状态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还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他们已经开始能够识别并回应不同的声音。例如,当父母用温柔的语气和他们说话时,婴儿会表现出舒适和安静;而当父母用急促或生气的语气时,婴儿可能会感到不安或者哭泣。
更重要的是,婴儿的听力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开始区分语言中的基本元素,包括音调、节奏、语气等。科学研究表明,婴儿能够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就开始识别母语中的音素。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在这时处于一个高度可塑的状态,能够吸收周围的语言信息并将其存储起来。
然而,为什么小孩听得懂却不说呢?这与语言产生和表达的过程有很大关系。语言的理解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它不需要先经过口腔和舌头的运动。相反,语言的表达则涉及到更加复杂的动作控制,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要到12个月左右才开始逐步展现。这时,他们会开始模仿父母的发音,并尝试发出简单的音节。此时的语言能力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和肌肉的控制。
另外,婴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与他们的社会互动有很大关系。孩子在与父母或其他人的互动中,会不断地通过观察、模仿、反应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这种互动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表情、肢体语言和环境反应。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变得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