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迎来结构性跃升,“硬科技”成为高频热词。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到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这些真正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正逐步打破国际垄断壁垒,走向全球。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已然成为硬科技企业的聚集高地。
硬科技的定义,不只是“高科技”,更是“难科技”“真科技”。它不依赖互联网流量模型,而是真正基于长期科研积累、工程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深层次创新。这类企业普遍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而这正是传统A股主板难以兼容的属性。
科创板的推出,打破了传统的盈利门槛,强调“科创属性优先”,为大量硬科技企业打开融资窗口。比如,中国首家量子通信企业国盾量子,激光雷达领域的禾赛科技,芯片设计的寒武纪,这些代表未来科技方向的公司,在科创板的助力下迅速聚集资本,加快研发,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通过注册制、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安排,给予硬科技企业更大的容错空间与成长弹性。这种制度创新,不仅让资本更理性地评估科技含量与发展潜力,也倒逼企业将“技术为本”的理念内化为长远战略,而非短期市值管理工具。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主线的大背景下,科创板硬科技正重构中国的产业格局。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从技术攻关到工程化量产,一个个原来默默无闻的实验室项目,在科创板上完成了市场化、规模化的“进化跳跃”。
科创板不只是一个市场板块,更是一个战略平台,它正引领着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拐点。在这里,硬科技不仅被资本看见,更被国家战略托举,被时代需求驱动,被世界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