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的军事体系中,革命卫队与正规军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双轨结构。这种安排不仅源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建立初期的政治考量,也深刻反映了其国家安全体系的宗教性、意识形态性和现实战略布局。
伊朗正规军,全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军队”(Artesh),继承自巴列维王朝时代的国防体系,分为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部队。其主要职责是保卫伊朗的国家边界与领土完整。正规军训练标准较为接近传统军队模式,更注重技术和战术层面的作战能力,尤其在常规战争和防御部署上发挥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则是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为捍卫新生政权和伊斯兰意识形态而成立的特殊军事力量。它的定位更贴近政权卫士而非传统国防机构,直辖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拥有独立的指挥体系。革命卫队不仅在军事领域强大,还涉足情报、安全、经济乃至外交多个层面。其下属的圣城旅更是伊朗在中东输出影响力的主力工具。
这两个体系在职责上虽有区分,但也存在交叉。比如在对外战争与国内动荡中,革命卫队往往拥有更高的优先级和战术自由度,而正规军更多承担防御和辅助任务。尽管有时外界担忧这种双重结构可能导致协调混乱,伊朗却通过明确的权力划分和意识形态引导,维持了一定的平衡。
近年来,随着区域局势动荡加剧,伊朗不断提升革命卫队在导弹、无人机、网络战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其政治地位也持续上升。而正规军则以更专业的方式强化其防御体系建设和战略威慑能力,试图在传统军事框架内保持存在感。
伊朗的军事双轨体制不仅是对外战略的一部分,更是其内部权力机制的重要体现。革命卫队与正规军的共存,不仅展示了伊朗国家治理的特殊路径,也映射出该国政治体制与宗教意识形态深度交织的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