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波斯高原,伊朗这个古老文明与中国一样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现在伊朗的街头巷尾,也让伊朗人对中国人有了更真实、立体的认知。
最初,中国人在伊朗人的眼中是陌生的。虽然伊朗与中国历史上曾有丝绸之路的联系,但长期以来,普通伊朗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仍停留在电视节目和商品标签上。尤其是早期中国产品大举进入伊朗市场时,不少人对“中国制造”的质量表示怀疑,这种印象无形中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
然而,这一切随着中国企业的深入和中国人在伊朗的频繁活动逐渐改变。中资企业修建的公路、桥梁、电站以及油气合作项目,不仅带动了伊朗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让伊朗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带来的技术、效率和尊重。在一些项目工地上,伊朗工人常常惊讶于中国工程师的工作态度与吃苦精神,这种认知上的碰撞打破了原有的偏见。
在德黑兰、设拉子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商品店也逐渐走入伊朗人的生活。尤其是中国文化元素——功夫、茶道、书法——在当地年轻人中受到追捧,许多人通过网络学习中文,甚至梦想着到中国留学。与此同时,伊朗人对中国游客普遍友善,在景点、市场,伊朗人常常主动用英文、甚至蹩脚的中文与游客打招呼,展示出极大的热情。
政治层面上,伊朗政府一贯对中国表示高度重视。在美国制裁和孤立背景下,中国是伊朗最重要的经济与外交伙伴之一。正因为如此,伊朗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的,甚至在一些场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敬意。中国的中立外交和务实合作让伊朗人感受到尊重,与西方国家的高压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也并非所有伊朗人都无条件接受中国的影响。在一些文化保守、经济压力较大的地区,也存在对外资项目影响本地市场的担忧,以及对外来文化可能冲击传统习俗的警惕。但整体来看,伊朗社会对中国人的态度正从早期的陌生、疑惑,逐步向理解、接纳甚至尊重转变。这种变化,既源于中国人在伊朗的实际表现,也反映出伊朗社会对多元合作与文明交流的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