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关于战争性质的争议从未平息。尤其是“侵略”一词,在国际舆论场和法律框架中具有极高敏感性。许多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专家学者,都试图从国际法、政治动机、地缘战略等角度解构这一冲突的本质,回答一个尖锐问题:俄乌战争到底是不是一场侵略行为?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任何国家对他国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以侵犯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均被视为违反国际法原则。而联合国大会在战争爆发后通过的决议中,多次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认定其“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在这种语境下,俄罗斯的行动被许多西方国家和国际法专家认定为“侵略行为”,并据此启动了经济制裁、外交隔离等一系列措施。
然而,俄罗斯方面则坚决否认“侵略”这一标签。普京政府宣称其军事行动是“特别军事行动”,目的是“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以保护乌东俄语区居民的安全和人权。俄方强调自己是被北约东扩“逼到墙角”,声称这场战争是对“地缘政治压迫”的反击,是一场“预防性防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侵略战争。
国际社会对此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欧美国家将俄乌战争描述为冷战后最典型的国家侵略案例之一。另一方面,一些非西方国家则持更为谨慎的立场,不直接将战争定性为“侵略”,而是强调和平谈判、外交调解和战争双边责任。有的国家甚至将此视为俄美之间长期战略对抗的延伸,认为其本质是“代理人战争”。
从国际法层面看,联合国《侵略罪定义》(1974年)列举了七种构成国家侵略的行为,其中包括“一个国家派遣武装力量侵入另一个国家的领土”。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俄罗斯未经乌克兰同意派兵进入其主权领土,很难不被认定为“侵略”。但现实中,国际法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支撑,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侵略的定义,在不同国家的口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这场战争也再次暴露了国际秩序的双标困境:一些国家在本国行为被质疑时回避“侵略”之词,却在对手行动中迅速加以定性。对“侵略”一词的滥用或选择性使用,正在侵蚀国际法的公信力。
在这个信息战和认知战并行的年代,俄乌战争是否构成侵略,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被国际舆论争夺、被国家战略操控的“定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