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地缘政治棋盘上,伊朗始终是不可忽视的一颗重要棋子。虽然常年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强力打压,伊朗却并非孤军作战,其背后有一条复杂而深远的“盟友链条”,既有国家级的战略合作,也有非国家武装组织的深度结盟,构成了所谓的“抵抗轴心”。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叙利亚。自巴沙尔·阿萨德上台以来,叙利亚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向巴沙尔政权提供了大量财政、武器和军事顾问支持,甚至派出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圣城旅”直接参与作战。伊朗的支持是阿萨德政权能够维持下来的重要支柱之一。
紧随其后的是黎巴嫩真主党。这是一个深受伊朗影响的什叶派武装组织,自成立之初便得到了德黑兰的金援、训练与战略指导。真主党不仅是黎巴嫩国内的一支强大政治力量,更是在与以色列对抗中代表伊朗在地中海东岸的“长臂”。它被视为伊朗输出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的重要工具。
在也门,胡塞武装则是另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盟友”。尽管伊朗一再否认直接操控胡塞,但从无人机、导弹残骸到情报支持的线索,伊朗与胡塞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东多国的共识。通过支持胡塞,伊朗得以在红海南端施加影响,威胁沙特及其盟友的海上通道安全。
此外,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如“人民动员力量”(PMF),与伊朗也有着紧密联系。这些组织在击败“伊斯兰国”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也因受伊朗牵引,在伊拉克国内掀起权力平衡的波澜。伊朗通过它们实现了对伊拉克政局的持续渗透和干预。
在国际层面,俄罗斯被视为伊朗在某些战略议题上的“有限盟友”。尤其在叙利亚问题上,两国在军事层面协同合作,联合支持阿萨德政府。然而,两者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更多时候是基于共同利益的现实主义结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伊朗近年来的经济与战略合作持续升温。双方签署了长达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础设施、军事技术等领域,尽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盟友,但中国在伊朗被孤立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生命线。
伊朗的“盟友体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驱动和地缘战略考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而更像是一种基于什叶派认同、反美反以共识和区域影响力博弈构建起来的非正式联盟网络。这一网络横跨中东,深度介入多个冲突热点,成为伊朗影响力外溢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