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地区始终是南亚地缘政治的火药桶。近年来,尽管印巴两军在边境时有交火,但自2021年起,双方在边境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停火状态。这一局势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尤其是美方此前暗示自己在其中发挥了关键调停作用。然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明确表示,印巴停火并非因为美国调停,而是出于双方的“战略考量与现实需要”。
莫迪的这一表态,立即在国际舆论中引起波澜。他强调,印度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不接受外部干预特别是军事或外交决策上的“引导”。他指出,印巴停火协议是在军方技术层面充分沟通的结果,强调印度有足够能力自行处理与巴基斯坦的边境问题。
这一表态间接反驳了此前美方官员多次对外声称“在幕后积极推动印巴缓和”的说法。美国国务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级官员曾对媒体透露,美方在2021年前后“协助建立双方沟通机制”,并为停火“搭建桥梁”。不过,印方高层却始终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直到莫迪此次发声,才明确否定了这一说法。
印度国内舆论普遍支持莫迪立场,认为这是“捍卫国家自主决策权”的表现。多家印度媒体指出,当前南亚安全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在显著上升,因此不再需要依赖外部力量“调停”,而应主导本区域的和平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方面则对此保持低调。尽管伊斯兰堡官方并未就莫迪言论作出直接回应,但多名分析人士认为,印巴都已认识到持续边境冲突对经济发展与地区安全的不利影响,因此才在实用主义考量下达成默契。
这场关于“谁主导和平”的争论,折射出印美之间微妙的战略博弈。美国希望维持其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主导者”形象,而印度则正在强化其“区域大国”的地位。未来,印巴是否能在没有外部力量介入的情况下实现持久和平,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