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卡盲盒以“惊喜”“隐藏款”“稀有概率”等概念迅速席卷年轻消费群体。从文具、玩具、卡片到各类联名商品,商家通过“未知内容”刺激购买欲,塑造了一种仿若“开宝箱”的消费快感。然而,《人民日报》近期的一项调查却揭示了这一消费现象背后暗藏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调查显示,盲卡盲盒消费者以青少年和年轻人为主,他们在购买时普遍存在“重复购买”“攒套心理”“社交攀比”等行为,很多人一旦入坑就难以自拔。有的学生为了抽中隐藏款,甚至倾尽零花钱,更有家长反映,孩子在不知情中进行网络支付,造成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些商家刻意设置低概率陷阱,将隐藏款概率压得极低,却在宣传中突出“爆款”“超值”,甚至不标明概率或随意标注。此外,部分平台上出现了“代抽”“代拆”视频、直播营销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盲目消费行为,模糊了虚拟与现实消费的界限。
《人民日报》的调查还指出,当前对盲卡盲盒市场的监管存在漏洞,部分商品甚至无厂商信息、无合格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在社交平台上,炒卡、炒盒的现象频繁出现,隐藏款卡片价格被人为炒作至数百、数千元,背后或涉非法交易与炒作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人民日报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对盲盒盲卡产业的规范治理,尤其要加强对面向未成年人的消费保护,完善商品信息披露机制,严查诱导营销行为,避免将“好玩”变成“上瘾”,将“收藏”演变为“赌博”。在这场虚火之下,亟需社会、家庭与平台共同出手,守住理性消费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