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中,入党始终被不少学生视为一项重要的人生节点。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体现,也常被看作求职、升学、评奖中的“加分项”。因此,围绕入党的话题总是热度不减。近日,一句“大学生入党可以找校长托关系吗”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质疑这是潜规则的体现,也有人表示现实中确有“关系走得快”的现象。
诚然,党员发展程序是有章可循的。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成为发展对象,再到党组织考察、公示、最终审批,整个流程经过层层把关,并非谁说了算。然而在一些高校学生中,却存在“找人说话更管用”的心理,有的甚至觉得,找校长、书记“打招呼”,会让组织优先“看到你”。
问题就在于,一旦“托关系”成了入党的捷径,程序正义就难以维系。大学党组织本应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为标准,德才兼备者优先,而不是谁有背景、谁门路广谁就先入。尤其是把校长这类行政岗位拉入“关系网”想象中,不仅误解了校长的权责范围,也给入党制度蒙上不公阴影。
不少高校工作者表示,校长在大学的主要职责是行政管理,并不直接参与党支部的日常发展工作。即便是校党委成员,也不可能凭一句话让谁“直接入党”。真正决定能否入党的,是平时表现、群众基础、组织考察结果,以及是否真正具备党员应有的信念与担当。
不过,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现实:在一些单位中,确实存在“关系决定结果”的灰色地带,个别地方把入党名额当成“资源”,人为操控。这不仅违背了组织原则,也损害了党的形象。
从根本上看,“找关系”折射的是对制度的不信任和对公平竞争的不自信。一旦年轻人认为走捷径比靠自身努力更有效,那才是对育人理念的真正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