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传出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热搜:“状元女朋友打包北大”。在标题党横行的今天,这句话迅速引发争议、点击与讨论。有人惊叹于“高分情侣档”的梦幻组合,也有人质疑是否“走后门”“借光”才换来了双双录取。但追溯到事实本身,这场围绕高考、爱情与名校的“流量剧”,更像是一场由误读与想象构建的网络泡影。
先说所谓的“打包”,源自一对高考情侣的故事。男生是某地文科状元,女友分数略低于北大往年录取线,但最终却一同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不同学院。于是质疑声四起:“是不是状元推荐了女友?”“这是不是资源倾斜?”但实际情况是:女方所在省份北大扩招计划覆盖了她的分数段,她本就具备录取资格,而两人并无“捆绑申请”的机制,纯属独立录取。
这种误解并不罕见。每年高考录取季,关于“情侣双双入清北”“状元保送女朋友”“学霸搭桥成功逆袭”的故事总会在社交媒体上反复上演。从“南京情侣双双考入北大”,到“00后学霸夫妇牵手进清华”,这些新闻之所以能吸引眼球,往往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大众对“爱情+成功”的浪漫幻想。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用“打包”这类轻佻的词语去形容一段青春奋斗的结果,无形中对女孩的努力与实力产生了抹杀。
女性状元、女学霸、优秀女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分榜单上,但她们仍然容易被“依附”“搭车”这样的标签绑架。在这种语境下,哪怕是明明靠自己实力进入名校的女生,也容易被质疑是不是“抱了谁的大腿”。这不仅是对个体的不尊重,更是对女性努力的系统性贬低。
高考是公平的,但社会舆论并不总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某个状元是否有女朋友、是否和女友上了同一所大学,而是我们是否给予了每一个靠实力考上名校的人应有的尊重。舆论的偏见才是真正应该“打包”清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