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一般能活到多大?”这是不少患者或家属在确诊之后最想知道的问题。医学上的回答或许简单:这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规范、是否控制好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但实际上,心脏病并非“一锤定生死”的绝症,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积极干预大大延长寿命的慢性病。
在老一辈人眼中,心脏病一发就是“夺命雷”,但如今情况已不同。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衰等心脏病种类众多,其中有些早发现早治疗并不会严重影响寿命。例如,轻度的二尖瓣脱垂、稳定型心绞痛,经过规律服药和生活干预,很多人都能和常人一样活到七八十岁。
关键在于病人的态度。比如,一个50岁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如果严格控制三高、坚持服药、远离烟酒、控制体重、适当锻炼,那他的心脏功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稳定状态,活到80岁以上都不罕见。但如果不配合治疗、继续暴饮暴食、熬夜劳累,那就可能五六十岁就出现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遗传也不是决定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虽然风险较高,但并不等于注定短命。相反,知晓风险的人若能提前采取措施,比如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避免情绪激动,反而能活得更长。
现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从支架到瓣膜置换,再到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曾经的一些“绝症”如今已不再意味着终点。
当然,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影响寿命的程度差异较大。先天性严重心脏畸形若不手术干预,可能幼年就夭折;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即便治疗,寿命也常受限。但多数中老年常见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若及早发现、规范治疗,是可以“带病长寿”的。
在“心病”面前,悲观绝望比病本身更可怕。现代医学让我们有底气把“心脏病”当作一种长期共处的对手,而不是终点通知书。有医生、药物、设备做后盾,生命的长度,往往比你想象得还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