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招聘需求变化、人工智能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毕业即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一纸文凭似乎已难以撑起就业的“保护伞”。
首先,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许多大学生集中在热门专业,而市场真正缺乏的是技能型、实操型人才,供需错配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中屡屡碰壁。传统“铁饭碗”岗位数量有限,民营企业又因稳定性与薪资期望难以吸引毕业生,形成“看得上眼的进不去,进得去的不愿去”的尴尬局面。
其次,部分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不成熟的问题。一方面,盲目追求“体面工作”“高起点”,对薪资、地理位置等条件要求过高;另一方面,缺乏实习经验、职业规划不清晰,使得他们在面试中表现不尽人意。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在无形中加剧了就业难度。
另外,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也是重要因素。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得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难以立即胜任岗位工作,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成本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用人成本。
破解“就业难”,需多方合力。政府需进一步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接轨;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创业项目;企业也应开放更多实训岗位,提升社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树立务实就业观,敢于“从小做起”,积累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