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离职”原本意味着一段雇佣关系的正式终止,可在一些现实案例中,离职并不等于“彻底离开”。近来,一些公司频频遇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原本已经办完手续、工资结清的离职员工,却天天到公司来“耍无赖”。
这些人或是赖在前台要求“重新考虑录用”,或是在茶水间跟老同事嘻嘻哈哈、打探公司动态,甚至还有蹭饭蹭网、对在岗员工指指点点的。这种行为在表面上看似无伤大雅,实际上严重干扰了公司秩序与管理,甚至对企业形象和团队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从HR的角度来看,这类离职员工往往有几种共性特征:情绪不稳定、对离职不甘、对现实就业市场存在恐惧,甚至还有人想通过“纠缠”博取同情重新上岗。有的则纯粹以“拖”为手段,要挟公司给予更多补偿或者撤销某些处分记录。
但企业并不是“慈善机构”,对这种行为若不坚决处理,必然会形成“破窗效应”。其他员工看到有人离职还能“回来刷存在感”,不仅模糊了组织边界,还可能让职场纪律形同虚设。
公司首先应建立“离职即脱钩”的明确信号,从制度上保障办公区域的出入权限,规范员工离职后的行为边界。其次,在离职面谈中应主动识别高风险员工,及时转交法务与安保介入,确保后续应对得当。此外,对老员工的“同情心泛滥”也要引导,避免形成内部“窝里横”的温床。
耍无赖者不是在维权,而是在侵权。他们侵占的不仅是公司资源,更是在试探组织底线。而组织要做的,不是“心软”,而是立场坚定、依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