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中国以来,国家补贴政策(简称“国补”)曾一度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强引擎。然而,2023年初国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像是突然抽走的地基,一时间让不少车企“脚下打滑”,不少用户也开始重新评估购车成本。而今,“国补政策何时重启”成为了车圈最敏感的信号之一。
今年以来,关于国补重启的讨论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回落、车企降价战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试图以地方补贴接力,但终究杯水车薪。市场呼唤的是一锤定音的国家信号。甚至不少企业高管在公开场合“催补”,直接喊话相关部门,称“需要政策呵护,不然很快又要裁员”。
在消费者层面,补贴政策的缺位使得不少原本有购车意向的人开始观望。他们担心今天买了,明天政策就回来了,白白多花上万。于是,汽车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热门帖:“再等等,国补快回来了”“别急着上车,政策要变了”,这种情绪蔓延,也给市场带来不小压力。
而在政策层面,尽管尚无明确文件出台,但从多个信号看,“重启”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在多次文件中提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一些省份已开始摸底企业库存和补贴需求,为可能的政策出台做准备。这种“半遮面”的操作,无疑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的期待与猜测。
与此同时,车企内部也开始“押注”。某头部新能源品牌甚至提前设定两套市场价格:若国补回归,一套对外,一套内部参考,以确保反应速度领先对手。这种“政策预演”说明,无论补贴额度高低,其象征意义早已超出数字本身。
国补不只是一个财政工具,更像是汽车行业的温度计。当它热起来,全行业都能感受到那一丝回暖的春意。如今,这根温度计正被无数人紧紧盯着,屏息等待它再度跳动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