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区的尽头,有一栋静默许久的老房子,邻居们早已习惯了它的沉寂。灰白色的外墙早已斑驳脱落,铁门上覆着厚厚的一层尘埃,门前的野草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秋而仍旧肆意疯长。这里曾经住着一户人家,但这座房子,已经多年无人居住了。
刚搬来时,我常听到邻里交头接耳地谈起这栋空屋。有人说房主早年移居国外,一去不复返;也有人说,这里曾发生过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因而后人不愿再踏进半步。每种版本都带着一点恐惧、一点神秘,还有一点好奇。
夜里,风吹过生锈的窗框时,那吱呀作响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有时甚至像是低语,让人忍不住回头张望。孩子们也对这座房子充满了兴趣和敬畏,谁敢靠近那道门,便会成为他们之间的英雄。有人说自己看到窗户里有人影闪过;也有人发誓听到里面传来猫叫,但明明一只猫都没有。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年久失修的老屋在风雨中自然产生的声音与影像,哪里真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但人类天生爱讲故事,尤其当一个地方久无人问津时,故事便自然在口口相传中生根发芽。
有时候我会想,房子的主人如果回来,会作何感想?他是否知道,在他离开后的这些年里,这间空屋成了街坊巷里无声的焦点?他是否会重新打开那扇布满蛛网的大门,让久违的光线洒进沉睡的客厅?还是会悄悄绕过那栋屋子,就像它从未存在过一样?
某一天,邮差误将信件投进了那座空屋的邮箱。我站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替他把信取了出来。箱子里不仅有这封信,还有几张早已泛黄的广告单和一张旧明信片,写着:“如果你还记得这里,就回来看看吧。”署名是一串潦草的英文名字,像是寄信人也在掂量着是否还值得回头。
从那天起,我时常站在窗边,留意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是否会被人轻轻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