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虚假宣传的现象愈发普遍。从“全网最低价”到“权威认证推荐”,再到“限时秒杀”“明星同款”,各种看似诱人的广告词常常让消费者误入陷阱。面对这样的局面,消费者应当如何应对?企业又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首先,消费者必须增强辨别能力。一些商家通过夸大产品效果、伪造用户评价、虚构权威背书等方式诱导消费,比如一瓶普通精油被吹嘘成“治疗一切皮肤病”的神药,一款普通服饰被包装成“国际设计师限量款”。消费者在购买前,应查看是否有明确产品说明、检测报告或来自第三方平台的真实评价,切勿只看广告热词和短视频宣传。
其次,监管部门和平台应承担起监控和整治责任。比如一些平台可以引入“虚假宣传举报”快捷通道,一旦用户投诉成功,不仅对商家进行处罚,还要及时删除相关内容,避免更多人受害。对于屡教不改的商家,应列入“黑名单”,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形成有效震慑。
如果已经遭遇虚假宣传,不要忍气吞声。消费者可以通过保留截图、聊天记录、购物凭证等证据,向12315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情况,或在平台维权通道中发起申诉,必要时还可寻求法律途径维权。
而企业一旦涉及虚假宣传,可能面临的不仅是经济赔偿,还有品牌声誉崩塌的严重后果。以往就有某知名保健品企业因虚假宣传“包治百病”被重罚上亿元,并被公众彻底“封杀”。诚信经营,不仅是法律底线,更是市场长远发展的根基。
面对此类问题,唯有消费者警惕、平台严格、法律介入,才能共同筑起防范虚假宣传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