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城郊市场、乡镇集市甚至是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25元一只烤鸭”的招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购买。相较于餐厅里动辄五六十元一只的烤鸭,这种平价版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它的成本与利润构成,又隐藏着怎样的生意逻辑?
首先从原材料来看,市面上用于制作平价烤鸭的大多不是北京填鸭,而是成本更低的杂交鸭或淘汰种鸭。这类鸭子的收购价格一般在6到9元之间,体重大但肉质相对粗糙,加上体型大、出油多,更适合拿来炙烤出售。选用这种鸭子能极大压缩原材料成本。
腌制和调料的部分也有较大差异。传统挂炉烤鸭需要多道工序,比如风干、刷糖水、明火烘烤等,耗时耗工。而平价烤鸭往往采用简化的工艺,有时甚至使用提前腌制、统一配送的半成品鸭。调料方面,可能使用工业化复合调味包,每只鸭成本不超过1元。
再看燃料与人工。在一些小作坊或流动摊点,烤制使用的是木炭或煤气,成本控制在2元以内。而人工方面,很多商贩是夫妻档或者家庭作业,人力成本基本忽略不计。即便请工人,平均每只鸭摊到的人工费用也不过1至2元。
包装方面则基本不会使用成本高的锡纸盒或真空袋,而是简单的塑料袋、纸盒,单只包装成本控制在0.3元左右。
按上述核算,一只25元的烤鸭总成本大概在11至14元之间。这意味着商贩在每只鸭子上的利润大约为10元左右,利润率超过40%。若日销50只,一天净赚五六百元,对于小商贩而言,是一份不错的生意。
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隐忧。食材来源难以追溯,加工流程缺乏监管,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令人担忧。此外,为了让鸭子卖相更好,有些商贩可能使用色素或添加剂,这就更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