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许多社区、公园甚至农村集市,总能看到一些身穿白大褂、自称“教授”的人热情地围着老年人宣传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或“国家项目”下的保健品。他们的语言充满诱惑:“吃了这款胶囊,三天腰不酸、五天腿不痛”、“国外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而被他们盯上的,却是最容易动摇的群体——老人。
骗老人买保健品早已成为一条隐秘却暴利的灰色产业链。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常常并无正规药品批准文号,只是在包装上印着“食品”或“营养补充剂”,却被吹嘘得如同“灵丹妙药”。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生病的心理,他们一边安排“专家讲座”、一边举办“健康义诊”,再辅以小礼品、免费鸡蛋,诱导老人不断加码消费。
这些骗局不仅仅发生在城市,在乡镇尤其猖獗。一些保健品公司甚至雇佣大量“托儿”,假扮成消费者现身说法:“我吃这个半年,糖尿病都快好了”。这种“围猎式营销”,让不少老人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了养老金。更可怕的是,他们宁愿相信陌生推销员,也不愿听信子女劝说。
老人为何易中招?一方面是孤独,很多空巢老人渴望被关注,哪怕是一次关心血压的假医生,也比家人每日匆匆几句问候更显真诚;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他们往往缺乏辨别虚假广告和成分真假的能力。再加上一些保健品公司善于包装自己,有营业执照、有讲课证书、甚至伪造科研报告,令人真假难辨。
打击这类骗局,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处罚违法企业,更需要社会层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更健康、温暖的信息环境。子女的陪伴、社区的科普、媒体的揭露,缺一不可。否则,今天的“神药”,明天可能就成了老人手中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