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直言:“京东这五年没有任何进步。”这句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外界对这家中国电商巨头发展路径的集体反思。作为一家长期强调效率、技术与服务体验的公司,京东为何陷入了“看似繁荣”的停滞状态?
这句话并非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刘强东对内部管理、创新机制以及组织活力的深度检讨。在这五年间,京东虽然不断扩张业务,推出新平台、开拓新市场,但从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来看,却并未形成突破性的结构升级。换言之,规模变大了,但能力没有同步进化。
与阿里在技术生态、拼多多在性价比战场的快速推进相比,京东在零售主阵地之外的探索略显保守。自营体系固然保障了品质与效率,但也束缚了其在柔性扩张和平台生态上的灵活度。而人才梯队、内部创新激励机制的钝化,更是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中显得步履沉重。
此外,在用户体验和产品边界上,京东的打法也显得“过于熟悉”。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场景”,使得老用户的粘性难以提升,新用户的增长成本不断攀升。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风口来临之际,京东的响应速度也被质疑“慢半拍”。
刘强东此番坦言,其实也是一次高压信号。他一向对执行力要求极高,也始终强调长期主义。但如果长期主义只停留在流程优化和财务效率上,而不突破认知边界与组织惰性,京东就可能成为“运营最优秀的守成者”,而非持续创新的引领者。
这并不是刘强东第一次“敲钟”。从高管换血到砍掉“躺平者”,刘强东显然已经意识到,问题出在“人”上,更出在“心”上。五年未进步,也许不是因为京东真的无作为,而是因为在高增长惯性中,忘了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