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知道,妈妈和其他人不一样。邻居家的孩子可以和母亲聊天,说学校里的趣事,说喜欢的动画片,说自己今天遇到的委屈。而我,只能在心里默念这些事。因为我知道,一旦张口,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打断,甚至被批评。
她的世界,仿佛封闭在一道厚重的玻璃后面。你看得见她,却无法靠近。她不是不说话,而是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命令,每一个情绪都像雷霆。她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情绪节奏,却从不考虑一个孩子的承受力。她一开口,沟通就成了战争。
小时候我曾尝试努力理解她。或许她太辛苦,或许她童年也没有得到爱,或许她只是不会表达。但理解并不能带来交流,它只让我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学会了沉默。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红着眼想告诉她。她正忙着烧菜,我站在厨房门口支支吾吾地开口:“妈,我今天……”话还没说完,她就头也不抬地说:“别烦我,没完没了。”那一瞬间,我仿佛被塞进了一个没有空气的箱子。我的委屈、我的话语、我的心情,都被她一句话压得无影无踪。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解决问题,甚至学会了在人前笑得云淡风轻。别人说我懂事、独立,其实我只是没有选择。
她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一个恶意的母亲。她按时给我做饭、洗衣、照顾我生病时的起居。但这些,像是一个机械装置在完成它的程序,而不是一个母亲在回应一个孩子的需要。她不懂什么是倾听,也不明白一个眼神、一个拥抱,能解决一个孩子百分之九十的痛苦。
到了成年,我依然难以对她说出心里话。电话里总是几句问候就陷入沉默,见面也只是说些琐碎的事。她不问我过得好不好,不关心我真正想说什么。我也不再强求她懂。我们像两条平行线,在血缘的牵引下勉强并行,却永不交汇。
我开始在书里寻找“母亲”这个词的多重意义。我看见别人的母女亲密如朋友,也看见有人同样在母爱中受伤。我知道,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成为庇护所,有些母亲,是一生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