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看似平凡的农田翻整中,村民老王意外挖出一件青铜器,锈迹斑斑却不失古朴庄重。他第一反应并非报告文物部门,而是小心包裹,悄悄带回家中。原因很简单:听说这种东西在古玩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
“挖到就是我的”,这是不少人对文物的朴素看法。然而,这种逻辑在法律面前站不住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有地下、内水和领海中出土的文物,均属于国家所有,个人私藏甚至买卖均属违法。可惜,仍有不少人对法律的规定模糊不清,甚至故意回避,只想着自己能从文物中分一杯羹。
在老王的村子里,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有人曾捡到一块带铭文的石碑,偷偷埋在自家地窖十年,最后因邻居举报被文物局收回,藏家还被罚款并留下案底。这些例子在农村、偏远地区并不少见,原因有二:一是对文物保护法规认知不足,二是地方监管相对薄弱。
除了法律的约束,挖到文物不上交更触及一个核心问题——文化责任。每一件地下出土的器物,都承载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信息,它们本该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非藏在某人的铁皮箱里,任由锈蚀、损毁、遗忘。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文物私藏和非法买卖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出台了鼓励机制,规定依法上交文物可获得奖励,甚至优先提供保护知识培训和就业机会。可惜,这些激励在部分地区的传播仍显不足,无法形成广泛认同。
从老王的不舍,到法律的明确界定,再到社会舆论的关注,一块“土中宝”的命运,往往折射出一个社会对历史、对文化、对规则的尊重程度。文物不是发财工具,而是时代的语言。当我们面对一块刻满岁月的石碑或铜器,作出的选择,不只关乎法律后果,更关乎我们对文明传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