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这三个字,几乎每个人都绕不开,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搜索引擎和招聘软件上打下关键词“附近”,希望找到一份离家近、稳定又合适的工作。但现实却是——“附近”不等于“合适”,“就近”也未必“就好”。
打开地图类APP或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一键搜索“附近招聘”,页面上会迅速弹出各种门店招人、商超急聘、物流配货、送餐骑手、快递分拣等等。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来得快”和“离得近”,让不少处在失业边缘或临时求职状态的人得以“先干起来再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工资是否透明?用工是否合法?是否有隐性压榨?这些往往无法从简单的“附近”两个字中看出端倪。
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特别是租房在外的人,对“附近”二字的依赖尤为强烈。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会导致生活幸福感大幅下降,“想在小区旁边的写字楼上班”成为一种主流诉求。但写字楼不是人人能进,白领岗位不是随便就有,许多年轻人只能在“附近找个能糊口的先干”,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裂缝正在拉大。
反观县城或小城市,很多人也热衷于在“家门口就业”。一些企业也嗅到了这种心理,推出“本地优先”“就近安排”等口号,吸引返乡青年或留守人员投递简历。然而,部分岗位可能早已饱和,待遇又难与大城市抗衡,“附近”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而非真正的机会。
“附近”是位置,“工作”是人生选择。“找工作 附近”固然能提供便利,但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能力、方向和底线。如果只是盯着地图上的五公里,那可能会错过远方真正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