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李像往常一样走在通勤的路上。前方不远处,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突然摔倒在人行道上。出于本能,小李立刻上前将老人扶起,并关切地询问是否受伤。然而,老人却反咬一口,指责是小李撞了他,并要求赔偿医疗费用。周围的围观者一时议论纷纷,有人掏出手机拍视频,有人选择袖手旁观,唯有小李,脸色苍白,站在原地,进退两难。
这一幕并非影视剧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许多城市街头的社会现实。近年来,“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社会现象。在道德与法律、信任与防备之间,原本应该是“见义勇为”的行为,逐渐变成了“见义思虑再三”的犹豫。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些年轻人开始选择冷漠,“不是我撞的我不扶”,“怕被讹”成为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而另一方面,老人群体中,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因此受到牵连。有的老人摔倒后久久得不到援手,甚至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导致悲剧发生。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扶或不扶,而在于社会的信任体系是否完善。当人们的善意可能被曲解、好心可能被利用,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就会受到动摇。
而此类事件也暴露出一部分老人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个别人的不良行为正在透支整个群体的公信力。一些法律专家指出,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不能仅凭一方指控就将责任强加于他人。而安装更多公共场所的监控、推动立法保护“好心人”,则成为必要的现实举措。
“扶与不扶”不应成为一个两难的哲学问题,更不应成为一次“道德测试”。只有当人们敢于施以援手,而又不必担心反被伤害,善意才不会枯萎,信任才会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