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照在城市的街角,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突然脚下一滑,重重摔倒在人行道上。人群中,一位年轻男子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将老人小心搀扶起来,还掏出手机准备拨打急救电话。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老人突然开口说:“是你撞的我!”周围的目击者惊愕,男子脸色瞬间惨白。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现实生活中屡屡上演的“好心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事件。事后,男子坚持报警,希望通过监控还原真相;可惜现场并无高清摄像头,证据不足,陷入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泥潭。
讹诈的行为不仅伤害了那位好心人,更在公众心中播下了恐惧的种子。“以后可不敢随便扶人了”“扶了万一被讹上怎么办?”这类言论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引发热议。个别不良事件的发生,让原本应当是社会温情的“互帮互助”,变得小心翼翼,甚至逐渐冷漠。
一些地方开始倡导“见义智为”,鼓励群众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学会用手机录像、自我保护。但当善良需要“留证据”才能施展,社会是否已经走到了值得反思的拐点?老人摔倒,本应人人伸手相助;而今却要提防“扶不扶”成了两难,不能不令人心酸。
这类讹诈事件也引起了法律层面的关注。多地司法机关已明确表示,对于好心人遭遇诬陷的情况,将依法严惩讹诈者,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力图用法律的方式挽回公众信心。
然而,在现实与道德之间,每一次“扶与不扶”的犹豫,都是对社会信任的拷问。善良从来不该成为一场冒险,更不该变成被利用的工具。社会的温度,需要更多人来守护,更需要正义的护栏,筑起一条保护好心人的路。